門外漢談Baby Sign
寶寶4~5個月大時,我第一次從網路上接觸到嬰幼兒手語的資訊,看到許多媽媽們分享和寶寶用手語親密溝通的影片,我立刻就迷上了。因為我認為,如果我希望將來寶寶學好三語(中、日、英),或許Baby Sign能成為串連不同語言的橋樑,加快寶寶對語義的認知。
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和自學,我在寶寶6個月大時,開始刻意在生活中導入Baby Sign,吃飯也sign、看書也sign、玩遊戲也sign。雖然有好幾個月的時間,我都有一種對牛彈琴的感覺,不過寶寶10個月大時,已經能理解「喝ㄋㄟㄋㄟ」、「喝水」、「給我」等一些簡單的sign(光是看他理解喝ㄋㄟㄋㄟ然後自己走過來喝奶,就覺得心血沒白費~擦淚)。隨著肢體動作越來越靈巧,現在寶寶也能運用手勢表達自己的意思(大部分跟吃的有關),我們都很有成感。
就跟任何一個育兒理論一樣,各界對於Baby Sign也持有正反兩面的意見(好像沒有好好做功課就是壞媽媽,要逼死所有人就對了...)。反對派的會說,幼兒學了sign後可能會降低學習說話的慾望。我不是專家,但我是比較輕鬆地認為,如果用唱歌和跳舞來比喻口說和手語,我們也不會因為學了跳舞,就對唱歌失去興趣啊。
總之,看到寶寶開心地表達自己的意思,做媽的就心滿意足了。影片中的掰掰有點濫竽充數(大笑)....其實寶寶( 1Y4M)會更多,但什麼時候比手語完全看他心情,媽媽好難得才能拍得到。